影踪
永远在路上
Jul
18

(本文8000多字,图片70多幅,如果觉得网页阅读不便,可以点击这里下载PDF版本)

2003年11月5日,我第一次走进华侨城湿地,就对这里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浓厚兴趣——那时这块区域栖息着大量的鸟类,特别以白鹭居多,数量达数百只,傍晚归巢时那百鸟齐鸣的壮观场面一直难忘。之后的多年间,我多次进入华侨城湿地,拍摄记录那里的环境变化。由于湿地及周边被不断商业开发,白鹭和其他鸟类的数量逐年下降,到了今年6月,能看到的白鹭就只有10多只了。2012年6月18-21日连续4天,我在华侨城湿地周边观察拍摄,希望通过影像呈现当前湿地环境的真实面貌,并且尝试去探讨导致白鹭大幅减少的各种原因……

华侨城湿地位于深圳世界之窗至锦绣中华以南,滨海大道以北。这曾经是深圳的海岸线,大约在2000年填海之后,留下了一个包括内湖、少量红树林以及其他植物组成的湿地环境。因为处于华侨城的南面,到这里的人称其为“侨城南湿地”、“侨城湿地”,或者“华侨城湿地”。

从下面这张2005年11月16日拍摄的卫星图片中,可以看到早期华侨城湿地周边未开发前的情况:

2005年11月16日卫星图片,华侨城湿地周边情况

华侨城湿地的内湖被白石路分为南北两湖,两湖的湖水经由白石路下面的桥相通。北湖的北岸是以前的老边防巡逻线,南岸则与白石路平行;北湖东西狭长,东至碧海云天花园,西到白石洲下白石村边防武警营地东侧的苗圃处(现在京基百纳广场以西约400米)。北湖中部偏东有一个树木茂盛的湖心岛。

南湖在这块填海区开发前,大致呈方形,南北位于白石路与滨海大道之间,西临深湾五路,东端离深湾五路约600米。南湖的湖水较深,面积为北湖的一半左右。南北湖在开发前,均有渔民长期在那养殖捕捞,南湖更多一些。

南湖在开发后已经完全改变了以前的面貌,而现在北湖则基本保留跟之前一样的水域面积。在这里,我探讨的是华侨城湿地北湖的情况。

在这片区域开发前,北湖有大量白鹭及其他鸟类在湿地中觅食栖息(南湖也有,但可能由于水位比较高,数量比北湖少),应该是除红树林自然保护区、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周边外,白鹭数量最多的一个地方,是深圳著名的“观鸟圣地”,多年间一直吸引着许多深圳、港台及内地观鸟爱好者和生态摄影爱好者到此观鸟拍鸟。

以下选取了一些我在2003-2009年拍摄的照片(部分由同行者拍摄),可以看到以前华侨城湿地北湖白鹭的壮观数量,个人估计在鼎盛时期,同时栖息在此的白鹭超过几百只,甚至可能达千只以上。

2003年11月

图1:从华侨城湿地北湖的北岸看湖心岛。(第1幅为湖心岛全景,第2幅为湖心岛东侧延伸部分,第3幅为湖心岛中央,2003年11月5日下午4:01-4:02)

从华侨城湿地北湖的北岸看湖心岛

这湖心岛以前大家也称之为“鸟岛”,是北湖湿地里白鹭和其他鸟类的主要栖息地,现在“华侨城湿地公园”官方名称为“鹭岛”。仅从这个角度看岛的北面,已经可以看到约200只白鹭。

2004年12月

图2:从南岸白石路桥以东,看华侨城湿地北湖的东部区域。(5幅图片从上到下即是从西到东,2004年12月26日下午3:54-4:59,由同行的Benben拍摄并授权使用)

从南岸白石路桥以东,看华侨城湿地北湖的东部区域

这个时段仅湖东部的白鹭就有约150只。同时可以看到湖水不深,大部分的白鹭都是站立在水中。图中的竹竿是在此养殖捕捞的渔民用来固定渔网的。 » 继续阅读本文剩余部分

Tags: 
Jun
12

这几天参加两位很有名气的纪实摄影师——杨延康和卢广的讲座,先说说杨延康这个:

(一) 杨延康

这个由“Art De vivre·圆筒”主办,名为“影像纪录·杨延康的信仰世界”,6月6日在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(原深圳雕塑院)圆筒艺术空间举行的活动,其实不算是杨延康的讲座,活动的主题是放映两套跟杨延康有关的纪录片,第一部《神贫的人民》,第二部《唐卡》(两片均为钱喻导演,牛子摄像)。

《神贫的人民》是10年前的作品,记录了杨延康再次重返陕西继续乡村天主教拍摄项目的事情。而《唐卡》则是2008年的作品,反映了一位藏地僧人在选择继续画唐卡赚钱为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,还是为了实现自己一直以来的愿望,通过闭关修炼达致心灵解脱这两条道路犹豫抉择的事情。《唐卡》的故事跟杨延康并没有直接的关系,他可能只是用自己对藏地的熟悉为影片拍摄提供帮助。

去之前在豆瓣上看了一下,发现“Art De vivre·圆筒”一直都定期举办影片欣赏类(大多为纪录片、独立电影)的活动,在现场感觉参加活动的大多是“圆筒”的会员,而我则是冲着杨延康老师的纪实摄影去的。

杨延康(左)和影片摄像师牛子与观众交流
杨延康(左)与影片摄像师牛子在与观众交流

很惭愧,自己以前一直没太关注中国的摄影师,第一次对杨延康这个名字有印象是2008年的时候,看了他刚刚出版的《藏传佛教》的摄影画册(好象是去八卦岭新星图片社冲反转片时看到的,之后又在书店认真看了一遍)。这本摄影画册虽然名字叫“藏传佛教”,而里面却没有我们常见的那些图标化的影像,大部分作品是反映那片广袤无垠的高原上,信仰着藏传佛教的子民纯真的日常生活。

之后我在网上把杨延康老师的代表作品“麻风病村”、“乡村天主教”和“藏传佛教”这三个最具代表的摄影专题都看完,深感杨延康是非常值得尊敬的摄影师,就如同他拍摄的主题那样,他是一位有信仰有责任感的性情中人:在“麻风病村”看到的是杨延康对生命的怜悯和关爱,而那两个宗教题材的项目,则是他对信仰和对有信仰的人的赞美诗。

照片其实就是自己心灵的表达,如果自己不投入不先为之感动,又何来感动观看者?!

为了内心的一种信仰,杨延康深入陕西贫困乡村,融入当地村民的生活,为“乡村天主教”这个专题跟踪拍摄了十年。而2004年开始的“藏传佛教”专题以同样的方式进行,也是计划用十年时间去完成,2008年出版的《藏传佛教》摄影画册只是前五年的拍摄成果。在“圆筒”活动提问时,我问杨延康西藏这个专题今后要表达的重点会不会跟以前(指08年出版的摄影画册)有所不同,他说会将重点放在体现家庭关系上面。

杨延康虽然已经在深圳“定居”了26年,但他现在的状态完全像一位苦行僧,对物质的要求少之又少,每年有8个月时间在藏区与老百姓们一同生活。藏地的气候恶劣、生活条件简陋,只有无比坚定的信念和信仰,才能支撑他在那种环境长时间待下去,去完成自己的精神追求。

正如杨延康所说的:“有信仰是一件幸福的事情!”

(二)卢广

卢广的讲座由深圳某摄影学会主办,6月10日在深圳群众艺术馆举行。我进去的时候,刚巧看到杨延康老师也过来了。

以前已经在网上看过卢广不少的作品,但这次能听他花两个小时系统地放映两个专题(原计划只讲“关注中国污染”专题,后来主办方请卢广把“艾滋病村”专题也讲了)的照片和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,还是有很大的收获。卢广长期以来能够坚持不懈地去拍摄这些沉重的题材,无论在安全上、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的受到的威胁或者压力,都非常人可以承受的,他同样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摄影师。

卢广拍摄的题材大多反映社会的阴暗面,所以他在媒体的关注度比杨延康高很多,当然争议也不少,最多的就集中在他的作品是否摆拍上。卢广的立场是认为自己的作品是纪实摄影不是新闻摄影,是体现事件的本质而不是事件发生的瞬间。对于这个说法我是支持的,卢广的摄影作品中,应该或多或少有“事件重演”这样的拍法,但在度的控制上就需要拍摄者以自身的道德标准去把握了。但从他的作品发布后,往往会引发政府的一些所谓“补救”或者“整顿”行动来看,他起码是体现了事件真实的其中一面。

对于一个有了蛀虫的苹果,体制内的记者只能把苹果转动一下,把没有蛀坏的一面摆在镜头前,只有这样的“作品”才能出现在喉舌的宣传中。

而卢广则在另一个角度拍摄。本来摄影就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,每个立场不同的人,对事件的诠释都不同,这才是正常的。当四面八方听到的都是河蟹声嘶力竭的叫声时,也该到了呼唤神兽草泥马的时候了。

卢广讲完他的两个专题后,就关掉电脑希望大家提问交流,这时候竟然冷场了几十秒。本来我打算问卢广为何在上次“金镜头奖”评选时为了保护被摄者,死活都不愿意透露《喜马拉雅的枪声》这组照片拍摄的地点,因而被取消了参赛资格,后来他接受采访时候却透露了是在墨脱那边拍的,并讲述了拍摄的经历细节。但这只是我自己的一个小疑问,可提可不提,想着先让别人问吧。

还好不久后面就有人提问了,但一听我就狂晕,第一个女孩的问题竟然是说看了卢广在室内拍的照片,人物的轮廓特别清晰,问他是怎么布光的。第二个提问的也是问拍摄技术的事情,好像还用了“照片的色彩特别美”这样的话,狂汗啊,卢广今晚所讲的都是很沉重的专题,说出这样不分场合无知无趣的话也太煞风景了吧!

不过卢广的脾气不错,虽然流露出失望的神情,但还是很耐心地回答了这两个提问。这时候,坐在第一排的杨延康终于按耐不住“跳”起来讲话了,他希望大家不要在这里谈什么技术谈什么沙龙制作的事情,他说:

“卢广是值得尊敬的摄影师,他是一个没有光环的自由摄影师,却在担负着本来应该是国家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,他用自己的办法去抨击国家、政府中不作为的人!”

“卢广这些作品不是拿来说教拿来裱的,不是我们深圳摄影人拍什么荷花、美女、古村这些事!”

“摄影人拿着相机要有责任,要记录社会、记录社会的变化发展、记录感动、记录信仰!”

“卢广多少次冒着生命的危险,但他没有倒下,还坚持在拍,所以他获得的诸多荣誉都是当之无愧的,要向他致敬!”

“通过卢广这次讲座,我们要看到他的一种精神,我们作为一个摄影人,思考一下怎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知!”

卢广与杨延康 (视频截图)
卢广与杨延康

杨延康在两分多钟的讲话中,大家报以了多次的掌声,他慷慨激昂而又真诚直率的话语确实道出不少人的心声!

Tags: 
Jun
09

上周五(6月5日)晚饭后,头脑开始迟钝,赖在躺椅上拿电视遥控器漫无目的地快速翻台,突然一段壮观的航拍画面闪入眼帘,让我精神一震,立马停住在香港明珠台并一直看完……这是一部讲述地球环境变化和资源使用的纪录片——《Home》。

《Home》所有画面都是航拍的,让我以从未有过的角度注视地球:从两极到喜马拉雅,从亚马逊热带雨林到格陵兰茫茫冰原,从城市森林到戈壁沙漠;犹如魔法球的黄石公园大棱镜温泉、恍如外星的大峡谷、绿松石花纹般的大堡礁……一系列波澜壮阔自然景观让人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完美设计。航拍下,万里长城、上海摩天大楼、我居住的深圳、曾经到过的印度乌代浦尔的“湖中宫殿”,这些熟悉的景象,在全新的视角下带来了震撼的感受。

震撼的,更多来自于看到人类对地球制造的巨大伤痕:海地只有2%面积覆盖着树木的光秃秃山头、马达加斯加山坡上被雨水侵蚀得满目疮痍的深坑、只剩下20%冰川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……这一切,触目惊心!是否此前看到的美景有一天也会沦落至此?!

美国黄石公园大棱镜温泉
美国黄石公园大棱镜温泉
© Film “Home” (2009), 影片官方授权媒体使用,点击下载1920×1080高清原图

澳大利亚大堡礁
澳大利亚大堡礁
© Film “Home” (2009), 影片官方授权媒体使用,点击下载1920×1080高清原图

深圳罗湖的摩天大楼(从左到右分别是“罗湖商业中心”、“新世纪广场”双塔、“鸿昌广场”)
深圳罗湖的摩天大楼
© Film “Home” (2009), 影片官方授权媒体使用,点击下载1920×1080高清原图

《Home》(中文译名:家园 / 地球很美有赖你 / 卢贝松之抢救地球)是一部法国制作的非盈利影片,于200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首播,并在全世界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电影、电视、DVD和互联网同步公映发行。而我刚好碰上了明珠台在香港地区的电视首播。

《Home》(家园/地球很美有赖你/卢贝松之抢救地球)

《Home》的导演是著名法国摄影师、生态学家、环境保护者Yann Arthus-Bertrand (扬·阿尔蒂斯-贝特朗,有译作扬恩·亚瑟),Yann Arthus-Bertrand专门从事空中摄影已超过30年,极具声望。他的空中摄影作品集《Earth from Above(空中看地球)》被翻译成24种语言,销售量超过3百万册;同名的免费摄影展在全球110个城市展出,观众达1.2亿人次。而《Home》便是Yann Arthus-Bertrand 30年空中摄影和环保工作的一次动态精华荟萃。法国著名导演吕克·贝松 ( Luc Besson, 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、《第五元素》导演) 则担任《Home》的制片。

Yann Arthus-Bertrand (扬·阿尔蒂斯-贝特朗)
Yann Arthus-Bertrand (扬·阿尔蒂斯-贝特朗)
© Film “Home” (2009), 影片官方授权媒体使用

整部影片拍摄时间跨度18个月,共计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,使用装在直升机上,具有陀螺稳定器的Cineflex V14 TM – AXYS高清摄影机拍摄了733盘录相带,样片总长488小时。影片拍摄得到巴黎春天集团(Printemps Pinault Redoute)1000万欧元的资助以及许多著名品牌的赞助,包括YSL, Gucci, Boucheron, Ellos, SomeWhere, Stella McCartney, Avenue, Alexander McQueen, Bottega Veneta, Sergio Rossi, Puma等。

Yann Arthus-Bertrand在拍摄直升机上
Yann Arthus-Bertrand (扬·阿尔蒂斯-贝特朗)在拍摄直升机上
© Film “Home” (2009), 影片官方授权媒体使用

制片人Luc Besson (吕克·贝松), 巴黎春天集团老板Francois-Henri Pinault, 导演Yann Arthus-Bertrand
制片人Luc Besson (吕克·贝松), 巴黎春天集团老板Francois-Henri Pinault, 导演Yann Arthus-Bertrand
© Film “Home” (2009), 影片官方授权媒体使用

让影片增色不少的电影配乐,是由法国著名作曲家Armand Amar创作,并由布达佩斯交响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团演绎。影片配乐融汇了蒙古、亚美尼亚、伊朗等国的吟唱和器乐,犹如冥想般舒缓又带着淡淡哀伤的音乐,以另一种方式,传达了对地球家园现状的不安及深切怜爱之情。

非洲最大产油国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的贫民区
非洲最大产油国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的贫民区
© Film “Home” (2009), 影片官方授权媒体使用,点击下载1920×1080高清原图

印度拉贾斯坦等候打井水的人群
印度拉贾斯坦等候打井水的人群
© Film “Home” (2009), 影片官方授权媒体使用,点击下载1920×1080高清原图

我们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,她孕育出来的万千物种长期一直相互依存。但只有20万年历史的人类,却快速掌控了这个星球并为所欲为,过度索取资源,打破了亿万年来的固有生态平衡。在《Home》里面,我们了解到: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要,全球一半的谷物用于饲养提供肉类的牲口,生产1公斤牛肉就需要消耗1万3千升的水;为了生产纸浆而砍伐原始森林大量种植桉树,生物的多样性被人为破坏,快速生长的桉树,抽干了地下的水分,快速消耗地球的资源。

过去50年,人类对地球的改变,比前面20万年还要多,令这个美丽的蓝星球千疮百孔:大河断流,资源枯竭;冰川冰冠快速减少,气温上升,气候反常;森林消失,物种灭绝……

  • 20%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%的地球资源
  • 全球军费开支多于援助发展中国家经费的12倍
  • 每天有5千人死于受污染的食水,10亿人没有干净的饮用水
  • 10亿人在饱受饥饿
  • 全球超过50%销售的谷物用于喂食牲口与生化燃料上
  • 全球40%耕地质量下降
  • 每年有1300万公顷的林地给毁灭
  • 1/4的哺乳动物、1/8的鸟类、1/3的两栖动物濒临绝种,生物品种的死亡率快于自然速度1000倍
  • 75%的渔产品已耗尽或面临耗尽
  • 过去15年的平均温度是有纪录以来的最高
  • 冰冠的厚度40年来减少了40%
  • 到2050年,可能导致多达2亿的气候难民
    ……

长此以往,电影《Wall-E》里面,整个地球变成垃圾场的命运将不再是科幻情节,也不再遥远,但人类有能力整体移居外星球的日子还遥遥无期,人类正在毁灭自己唯一的家园!

人类早已是地球的统治者,但不能再充当肆意妄为、目光短浅的独裁者,而应该作为地球的管理者,用智慧的远见,与其他所有物种去共同分享、去挽救去持续保育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。让我们欣慰的是,许多国家、许多人已经在行动:以取之不尽的太阳能、风能替代不可再生的石油、煤炭;重植林木,建立起更多的自然保护区;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;减少使用、替代、再用、循环、回收,做一个负责任的消费者……

正如《Home》影片最后所传达的信息:“现在已不再是悲观的时候,让我们立即联手,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了什么,而是我们剩下的还有什么。”是继续破坏直至毁灭还是行动起来拯救我们唯一的家园?答案就在你的一念之间!

德国弗赖堡住宅屋顶用以提供电力的太阳能电池板
德国弗赖堡住宅顶上用以提供电力的太阳能电池板
© Film “Home” (2009), 影片官方授权媒体使用,点击下载1920×1080高清原图


附:官方为媒体提供的《Home》影片其他高清图片(点击小图下载1920X1080像素高清原图)

Tungnaa河(冰岛Landmannalaugar)
Tungnaa河(冰岛Landmannalaugar)
Iguazu瀑布(阿根廷、巴西边界)
Iguazu瀑布(阿根廷、巴西边界)
新西兰Fiordland(峡湾)的原始森林
新西兰Fiordland(峡湾)的原始森林
马里(西北非)尼日尔河Mopti港口边的船只
北非马里尼日尔河Mopti港口边的船只
沙漠中的骆驼商队(毛利塔尼亚,北非)
沙漠中的骆驼商队(毛利塔尼亚,北非)
农妇在收割麦田(尼泊尔)
农妇在收割麦田(尼泊尔)
机械化麦田收割(科罗拉多,美国)
机械化麦田收割(科罗拉多,美国)
温室(西班牙 安大路西亚 Almeria附近)
温室(西班牙 安大路西亚 Almeria附近)
油田(加利福尼亚,美国)
油田(加利福尼亚州,美国)
沙漠中的小城棕榈泉市(加利福尼亚,美国)
沙漠中的小城棕榈泉市(加利福尼亚州,美国)
Ushant航线上的运油轮船(法国)
Ushant航线上的运油轮船(法国)
冰上摩托(Baffin岛,加拿大)
冰上摩托(Baffin岛,加拿大)
西伯利亚冻土地带
西伯利亚冻土地带
风力发电机(Tehachapi,加利福尼亚,美国)
风力发电机(Tehachapi,加利福尼亚州,美国)

PS: 根据电影官方提供的资料,《Home》在剧院放映的电影版长度是120分钟,而DVD及电视台、互联网播放的版本都是90分钟,但目前国内只有成都有电影版上映。《Home》的中文字幕DVD已经在香港发行,网上可以下载这个版本的压缩版:http://www.verycd.com/topics/2750841 。

6月14日更新:

《Home》Bluray高清的RIP版已经有下载,有已下载者说是118分钟的版本,估计与剧院版一样的:

720P: http://www.verycd.com/topics/2751632

1080P: http://www.verycd.com/topics/2751702

《Home》电影原声MP3已经找到:

Home OST(家园/地球很美有赖你/卢贝松之抢救地球 电影原声)Emule下载:

http://www.verycd.com/topics/2752490

或者

ed2k://|file|Home-2009-OST.rar|38147322|A32DDCE1DD8F61BB6364D0E387ACDF95|h=OMUBNYGZLAXJCGPLY5H7ZMQM2NTD57FE|/

(本文为Jansen Wong原创,于2009年6月9日首发于个人博客http://www.plusview.com/blog中,之后此文在网上广为转载流传,当然也有很多的转载者没有注明原文出处,甚至有某户外运动刊物摘取本文主要内容署他名刊发,深感遗憾。如蒙再次转载,敬请注明出处,谢谢!)

Tags: